EHJ:阿司匹林未来的3个研究重点
2022-08-11

2022年8月8日,《European Heart Journal》(IF=35.855)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,探讨了阿司匹林研究已取得的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。

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eurheartj/advance-article/doi/10.1093/eurheartj/ehac416/6658197

1897年8月10日,Felix Hoffmann博士(1868-1946)描述了一个化学反应,通过将天然化合物水杨酸与醋酸酐加热3小时,合成了稳定的乙酰水杨酸。这个新化合物之后被开发为镇痛、解热和抗炎药物,命名为"阿司匹林"。

图. 乙酰水杨酸的化学合成

阿司匹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,就是低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,这主要是基于三个重要进展:

(1)明确了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分子作用机制;

(2)开发了基于机制的药效学生物标志物,进行剂量探索研究;

(3)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,设计样本量充足的随机对照试验(RCT),以检测临床疗效和安全性。

距离阿司匹林发现已经过去了100多年,无论是在心肌缺血急性期还是在长期二级预防方面,阿司匹林仍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(IA推荐)。至少有四个原因:

(1)其药代动力学相对简单(无需代谢激活;不受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遗传多态性的影响),作用机制独特,个体间的抗血小板药效学差异较小。

(2)阿司匹林是最有效的血小板TXA2抑制剂(TXA2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媒介)。

(3)研究者对阿司匹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,通过多个2期剂量探索研究,确定了能最大程度抑制血小板TXA2同时又最小可能抑制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的最佳剂量;成功进行了大量3期安慰剂对照试验,规模从几千人到数万人不等,持续时间从5周到50个月不等。

(4)过去25年批准的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中,没有一种药物被监管机构认可其优于其他药物,反映了阿司匹林极好的疗效和安全性。

展望未来,还有必要对阿司匹林进行更多研究吗?本文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:

(1)通过对RCTs的患者个体数据进行荟萃分析,重新评估低剂量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,研究获益-危害的时间框架、年龄对阿司匹林获益危害的影响、首次严重缺血事件相比重大消化道出血的预后意义等问题。

(2)通过正在进行的机制研究和安慰剂对照试验,进一步调查阿司匹林与癌症的相关性。

(3)进一步精确抗血小板治疗的时机,重新审查24小时给药间隔在特定临床环境中的作用,以及利用尿液中TXA2/TXB2代谢物来指导高危患者选择的预后价值。

参考文献:Eur Heart J. 2022 Aug 8;ehac416.


公众号